[切换城市]
注册 登录
《金山人语》等待李安给的两小时
今天感恩节。有人吃火鸡,有人等着「黑色星期五」去大採购。今年大概也有不少人等着到电影院去看导演李安的3D新片「少年Pi的奇幻漂流」。

手边有这本Yann Martel写的小说「Life of Pi」已多年。它有湛蓝的封面,中间画一叶白色扁舟,舟上仅一只大老虎和一个身量细小的黑肤人。封面吸引我。但书买来以后一直没看,原因正如电影里演成年Pi的印度名演员Irrfan Khan所说:「忙生活忙到没空作这种情绪投资。」

但,生活充满小小惊喜,谁能想到多年后,「Life of Pi」改编成电影,居然是由「台湾之光」李安执导筒,花了四年才拍成的大制作。更惊喜是李安选择了故乡台湾,作为拍片的主场。人要有能力才有发言权,很多人喊「爱台湾」,也有人高谈回馈乡里,李安不会说场面话,他就是做了、做到了。

李安心思缜密、面面俱到,安排剧组长期在台中拍片,他找傅培梅的媳妇林慧懿打理各路人马、口味各异的用餐。听林慧懿谈如何解决大家的民生问题,听得津津有味。主要,那是一部世界级大片在台湾形成过程里特殊的记忆。

「台湾之光」用得浮滥了,从打棒球到做面包,从服装设计到用心作慈善,或许因为生活里有失望、有黑暗,台湾人似乎特爱封那些在海外露脸者为「台湾之光」。

但在李安身上,这「光」字非常妥切。清清楚楚记得每一次李安新片上演,不论台湾或者美国,我坐在黑暗的电影院里,等他带来一趟全新旅程,哪怕只有两小时。

比如「饮食男女」里的郎雄,在结尾时味觉恢復,对女儿说他又尝到了滋味;或者「冰风暴」结尾,一个原本要破碎的家,风雨后重聚相亲;乃至「断背山」最后,Heath Ledger抚摸爱侣留下的牛仔上衣,沈浸在过去,镜头拉远,终至只见他残破居处的小窗。电影Ending,光灭了,留下观众在黑暗里回味。

第一次见李安是1992年9月在纽约,那时他正剪辑半年后会为他赢得柏林影展金熊奖的「喜宴」。他很淡定,跟带团去演戏的李国修谈自己曾好多年失业在家当家庭主夫,等待着拍电影的机会。

20年后,两天前看他因为新片而接受长达一小时的专访,依旧那个淡定的李安,但髮已斑白。他说拍电影就像那个被困大洋,只有兇勐老虎为伴,要挣扎活下去的少年Pi。创作者的孤独就这样不经意说了出来。

今天感恩节,感恩台湾出了像李安这样的人才。

友情提示: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,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,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,有许多专业的律师,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。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。
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