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切换城市]
注册 登录
高文俊 少小离家 打过韩战
金山湾区数十万华人中,有高文俊之人生经历者,可能只有他一人。他是黄埔军校(陆军军官学校)第23期学员,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派出的志愿军一员参加韩战(中国大陆称「抗美援朝」)。1954年1月23日(后来为纪念这一天,定为「123自由日)以反共义士身分,与1万4000名反共义士兄弟,先后搭船离开韩国回到中华民国。曾在台湾东吴大学修读法律。1972年赴美,经商17年,1991年退休后,一直是侨社义工,最近当选荣光联谊会理事长。年逾80而毫无老态,仍怀千里之志。

因为「少小离家」,竟再也未见到父母,成为人生永远的伤痛。

10年前,韩战爆发50周年之际,高文俊出版了400多页的回忆录「韩战忆往:浴血余生话人权」。转眼韩战发生60周年,他近日接受採访时说,写这本书,主要目的是反战。「战争没有赢家」,「没有在战场上见过那么多死尸,不会感觉到战争的可怕。」现在,多所名校的历史专业博士或硕士研究生,常和高文俊联络,了解他的书,了解一位亲身历韩战老人的人生。

★闯关东 与父母永别

记者问:高先生,您真是一位传奇人物。府上是那里?怎么会考军校呢?

高文俊答:我是渖阳人,世代为农。老家在山东,闯关东的山东人,到我是第九代。过去东北人受日本人的气,从小就想从军。民国37年(1948年),我18岁,陆军军官学校成都分校到东北招生,我陪朋友去考,结果他没考上,我考上了。从渖阳坐火车到秦皇岛,从秦皇岛搭海轮到上海,再搭江轮到重庆,再坐大卡车到成都,路上一个多月。离家时,还清楚记得家父家母一直牵着我的手,把我送到车站。那是8月的一个早晨。从那以后,再也没有见到他们了。

问:那是国共内战最激烈的时候,在军校读书恐怕也不安宁吧?

答:民国38年秋季,国府又迁往成都,陆军军官学校校本部成了蒋公的临时行营,这里比较安全。约在12月初,我们尚未查觉时,政府机关捨我们而去,本部一下子变得非常冷清。陆军官校在大陆的最后一任校长张耀明将军贪生,不管军校3000子弟兵,我们在无政府状态下过了两个多星期。直到有一天,原军校通讯兵副大队长姚某(中共同路人)带领约十名共军干部,到军校来作所谓的「宣慰工作」。

★上战场 历枪林弹雨

问:后来呢?

答:后来我们都被送去修成渝铁路,劳动改造。也要学习,就是洗脑。我一天要挑三个立方的土,挑着走100多米远,两肩都磨出老茧。那时我们知道韩战爆发了,当地老百姓告诉我们的。1950年10月,把我们送到部队,说我们已得到党和政府的信任,加入人民的军队,没多久又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,参加韩战。我被分配担任见习员,相当于班长,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第180师报到。

问:一旦上了战场,一定是你死我活,非常可怕?

答:我见过被飞机枪弹射死的兄弟,子弹由后背贯穿前胸,摇摇晃晃几下,不支倒地,说完那句「唉呀,我不行啦!」就嚥下最后一口气。这样白白送命的人,何止百万!

问:怎么成为联军的战俘?

答:那是1951年5月底的一个傍晚,股长对我们说,60军的三个师都处于不利状态。要我们就地解散,各自独立突围,寻求生路。他虽然没有说「全军陷入重围」,但我们心里都明白。从那个时候起,走向联军(联合国军)去找国军,成了我的既定目标。

走了几天,见到美军。他们看到我,感到惊讶,怎么这名「共匪」竟然窜到他们的第二线。不过他们看我孓然一身,且无寸铁,敌意马上消失了。

★沦战俘 如愿到台湾

问:从1951年5月向联军投诚,到1954年1月到台湾,将近三年,这三年是怎么过来的?

答:联军最初不把投诚者和战俘区别开来,也不分亲共和反共的俘虏。把大家统统关进又高又大的铁丝网里。他们不知道,不少中国战俘,曾是中华民国国军官兵,以及是被骗或被强迫参军的老百姓。他们不愿继续为共产党驱使,不愿与联军为敌。联军基于人道原则,维持将交战国的战俘,于停战后悉数遣返回去。但当时中韩战俘,还未到遣返时刻,便有很多人公开表示拒绝遣返,这对联合国和美国而言,是从未面对过的问题。就这样,任凭我们天天吵着要去台湾,他们充耳不闻,全然不理。

但我们坚决要去台湾,1952年4月8日,联军俘虏管理单位主动实施「四八大分家」,把亲共的和反共的战俘分开。不久,又把反共的战俘营,由巨济岛迁往济州岛,就是联军所谓的莫瑟普营。1953年9月8日,反共战俘又被送往被称为中立区的统营里,也称为和平村或印度村。

我们被关在印度村,是因为印度标榜中立。实际上,印度是明称中立暗中亲共。

我们在济州岛和统营里,中华民国政府多次派代表团来慰问。1953年7月,蒋总统也写信给我们,欢迎我们回到自由中国的台湾。

战俘营中有300多名不满15岁的小战俘。为了不白白糟蹋他们的金色年华,我给他们上课,也给他们补习笔顺和书法。看到他们努力用功,日有长进,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。

1954年1月11日,第四任联合国军统帅赫尔将军和夫人,应邀到台北作46小时友好访问,谷正纲先生向赫尔提出四项要求,赫尔表示完全答应,同时重申,「反共义士到1月23日零时,应予释放。」

★自由日 也是出生日

同月14日,遣俘委员会印籍主席齐玛亚中将,宣布较释俘日期限提前三天,即1月20日,把所有未遣返战俘,交还原拘留一方。

但是,未获得自由之前,兄弟们不敢掉以轻心,也没有应有的兴奋,反而担心是否会在最后一刻发生变故,担心印军和中共里应外合,把大家一举成擒。好在这些都没有发生。

我们从统营里到汉城,再到仁川上船。1月25日,第一批4698位兄弟抵达基隆。后来三天,共15艘船,全体1万4000余位兄弟,全部回到台湾。

1954年1月23日,后来国定「123自由日」。凡事都有巧合,我就是这天出生的,所以在感受上,便多了一层与众不同的喜乐。这一天我得到了自由,也在这一年先父与世长辞。这一不幸消息,直到1980年胞姐来美探亲告知,我才知道。

问:在台湾,您开始了新的生活?

答:当时中华民国政府筹组了「反共义士海外访问团」,到世界上一些国家宣讲我们在韩国的事情。遴选了五位义士参加,我有幸选中。我们曾到美国的夏威夷、旧金山、洛杉矶、波特兰、西雅图、芝加哥、华府、波士顿、费城、巴尔的摩等城市,还去了日本、加拿大、古巴、西班牙、法国、义大利、希腊、土耳其等国。所到之处,都受到热烈欢迎。

我还记得,访问旧金山时,我们也访问了弗莱斯诺(Fresno)、莫德斯度(Modesto)、士德顿和沙加缅度。

★登银幕 为见证历史

1万4000战俘的事蹟,也在台湾拍成电影:「1万4000个证人」。为了体现电影源自真人真事,我和几位兄弟在电影中客串队长和大队长。电影在1958年1月23日,即我们获释四周年那一天首映。

后来我到东吴大学法律系上学,曾在「富伯平律师事务所」实习过一段时间,也陪友人出过一次庭。1972年我到美国,勉强进入法学院,但因为语言、财力都有限,知难而退。1974年太太也从台湾来美国,我们从此经商。1991退休。

问:您从经历的战争中,得到的最大启示是甚么?

答:战争的结果,多半是两败俱伤,没有真正的胜利者。韩战付出代价最大的,除了中国和美国外,就是南北韩人民了。估计南北韩军民伤亡人数就达200多万人,间接受害者更不计其数。我们每个人都要反对战争,热爱和平。中国也应该是富强、康乐、幸福美满的大国。中国人要爱自己的同胞,中国人不可再打中国人。

●高文俊小档案

1930年1月23日生于中国东北渖阳

1948年考入黄埔军校第23期

1949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收编

1950年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韩作战

1951年向联合国军投诚

1954年1月到台湾

1972年来美、经商

1991年退休

曾任黄埔校友会会长、中国国民党驻美总支部委员、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联盟委员。现任旧金山荣光联谊会理事长。

友情提示:如果你不能从搜索中得到你要的信息,可以到我们论坛里发帖子求助,我们是北美专业的华人社区,有许多专业的律师,会计师等各方面人才。你发的求助帖子我们会在48小时以内尽力帮你解答。
马上进入 北美同城论坛